杂乱遐思:May
这是一篇没有主题的书写,仅凭思绪的流动画下痕迹。
马上便要结束我的十八岁了。十八岁,带着bonus意味的开始,戏剧性的开篇,伴随自我挣扎与痛苦搏击走过了大半,平淡又铺满了顿悟瞬间的尾声。
有必要去总结我的十八岁,有必要去阶段性地回头看。
想起张爱玲先生的“红楼梦未完”之恨,我赞同,同时于我个人而言,人生的一大恨憾之事又要加上一重“未能在十七岁的少女时代死去”。因憾生恨倒也不至于,毕竟这多得的岁月加加减减总归算是正数。只是在迈入十八岁的须臾,我大概便已真切地感受到,我身上的某种不可名状之物,正以我无法规控的速度,无止息地流逝出去。 我无法具体言说出它的形貌,然而在这样的道不明中我却近乎是偏执地确信:它对我是极其珍贵的一物。
我回忆过去的时候是在回忆什么?众多琐事组成的记忆,以及最重要的,记忆附带着的当时独一无二的感受。某一类感受的持续,便有了一段时间的心境。有稀罕的感受,也有少见的心境。也许,我珍贵之物的逝去,在某种程度上来说,也算是一种心境的消逝?可以肯定,现在的我相比高中时代的我,心境有差,且逐渐通往迥异的道路发展(这点还存疑,先放一放)。
也许也是一部分童稚之气的消泯。(虽然很多时候还像个小孩子一般,但是我喜欢那样放下深思熟虑,仅从本性,纯真与想象力出发,用透明的镜片去观察世界,展现跳脱了他人评价世俗批判的自己。“展现”一次好像不妥当,我生活在这里,实实在在地生活着,没有剧本与摄影机,根本无须刻意表演。有点沟口健二“反射”的味道?只是模特儿换成了真正的现实人罢了。)
不知平分线段之点国是否想到了此点?用极有限的消息封锁前的“泄露”“造假”让一部分原本潜在的可能的革命者一次又一次破灭希望,失去反抗的夙愿。温水煮青蛙式地一步步麻木有思的群众,至于向来被驯服的一类,并不在考虑范围内。深深感到我个体的渺小无力,我有限的发声仅仅只能是平静地讲述苦难,然而事实在所谓的“更有知” 面前他仅用一处、一刻的生活充盈便可被证伪、丢弃。只要是他所不承认的,那便是不存在。失望过无数次,已经波澜不惊了。气愤无用,还劳神伤身。我所能做到的或许只有保持个体的思维独立性,在信息的洪流中努力甄别出一份小小的净土,看荒诞戏每时每刻上演,寒心地咧嘴大笑。
在这个国度,连新闻最基本的真实性都存疑的地方,何提新闻理想?所谓思想自由,怎会有墙壁的阻隔与洗脑式的教育?主旋律的倡导,有多少是政治诉求的借口与传统糟粕的延续?又言学术开放,鼓励科研,拙劣的模仿和大范围的阉割,环境在此如何留住人?……太多,我不想再说。
最可笑莫过于,一面叫喊着堂而皇之的口号,一面做着截然相反的事情,重蹈覆辙。
悲哀是,在认知到困境后对变革无能为力。芥川说的最好的处事方法,是既藐视社会有过着与之相适应的生活。我能做到的,便是尽量逃离体制的束缚,尽量少一些我的平庸之恶。不到最迫不得已之时,绝不用双重思想苟活。我不畏惧抗争,只愿我所做的抗争,能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。无用的抗争是不负责的意气行事,无异于冲动自杀。
给数位友人的知识传递,是微小的星星点点。如果有可能,我希望有一天,我的发声能多一些正向的影响给更多的人。
开学之后,我的作息又被成功调后了三小时,睡眠课题永远需要我去改善。每天都寻找眼镜,随手摘下之后便不见踪影,得注意解决乱放的毛病()
生命的长度我不敢保证,但我发誓去扩展它的宽度。去更多更远的地方,读更杂更繁的书,尝试无数无知和新事物。
本想在此列出一个十八岁的精选书单,做些推荐。可是一想到这样的行为未免过于草率,也就作罢。日后积累得更多了,再专门写一篇具体推荐推荐吧。退而求其次推荐些十八岁的电影好了。
算了,又是列个几个后又悉数删去了。我的个人电波太强了()安利这种事,还是要依据各人不同的口味推荐。
能言之事过多,夏天到了,闷在窗帘里热死我了,不想写了,暂时停笔。
最后插一句,实在是喜欢AcademicZ这个Typora的主题,真好看。过几天抽空把网站的字体和一些细节照着这个风格改改看,这书写和阅读体验太舒适了。